王君樓在施工現場檢查。李函諭 攝
19年時間,王君樓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成長為掌握鐵路建設前期工作、現場工程建設管理、施工工藝創新等關鍵業務的“全能手”。他常年扎根建設現場,跑工地、架儀器、看圖紙,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專業水平助力西部鐵路建設,爭做勇擔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歷史使命的排頭兵。
立志技術攻關 破解工程難題
錨定目標、腳踏實地、追逐夢想,從學生時代起,王君樓身上就顯示出一股韌勁。
“專注、堅持,我能從你身上看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質?!痹?,教授的一席評語讓王君樓備受鼓舞。從本科階段的土木工程專業到研究生攻讀的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從理論學習到付諸實踐,王君樓的專注勁兒始終沒丟。
“一條鐵路的建設、管理究竟涉及哪些環節和技術標準?”2010年,已在成都鐵路局工作2年的王君樓,在歸檔整理過去8年來鐵路系統下發的建設方面的文件時,發出了疑問。
帶著問題,王君樓向師傅學、向同事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一年間,一項項制度、條款像一塊塊拼圖,最終呈現出鐵路建設既宏大又細微的方方面面,讓王君樓對鐵路建設的全過程有了全面深入的認識,為他從事建設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2014年初,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成峨段和米攀段率先啟動建設,包含隧道、橋梁、明洞、路基等工程,項目繁多,涉及知識面廣,專業知識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工程建設環境非常惡劣。
在建設過程中,埡口隧道下穿西攀高速公路城門洞大橋為米攀段全線控制性工程,下穿施工難度在全國鐵路下穿施工中絕無僅有。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整整一年,王君樓參與了下穿方案的全部討論,此前積累的橋梁工程理論也派上了用場。他果斷提出“洞外處理和洞內控制相結合”的思路,建議先對大橋邊坡進行加固。召開全國性大型專家研究會4次、各項專項討論會15次后,一套開創性的施工方案最終確定下來。
2016年5月,下穿施工關鍵一仗打響,王君樓繃緊弦、鉚足勁。施工至風險最高的右線4號墩時,他全面負責隧道現場施工,蹲守下穿工點進行現場辦公,和施工作業人員同吃同住,每天組織召開現場施工會,協調解決施工現場出現的各種問題。
為了確保方案順利實施,王君樓在下穿段隧道內做“領工員”,帶班作業。在隧道外,為了解高速公路大橋箱梁最新裂縫情況,他第一批進入高墩橋梁箱梁內部查看。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19個月,埡口隧道下穿段施工順利完成。
努力磨煉成長 研究創新工藝
種種施工困難和挑戰讓王君樓明白,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才是提高工程質量、確保工程安全、加快施工進度的關鍵。
在建設過程中,王君樓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先后參加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昔格達地層軟弱圍巖隧道支護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攀西地區復雜地質條件及特殊環境下高速鐵路隧道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等多個科研項目。
2020年5月,王君樓調入京昆高鐵西昆公司參與西安至昆明高速鐵路建設。西安至昆明高速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一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叭绾伟堰@些舉措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是王君樓經常思考的問題。他告誡自己不要墨守成規,必須按照最高標準進行打造。
在西安至昆明高速鐵路建設過程中,為了加強對高風險隧道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提升機械化施工水平、推行隧道施工標準化作業,王君樓和團隊以打造精品工程為目標,編制出一套近乎苛刻的作業要求。
2020年12月,在第一次多方對接會上,王君樓和團隊提出了提升機械化建造水平的想法,合作的施工方卻打起了退堂鼓。原來,機械化雖是建設行業的公認趨勢,但在特殊地質條件下適應性不強、仍主要依靠人工作業,施工方認為再強調“機械化”沒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機械化確實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我們提出的方案針對的就是難點地區,解決的就是個性問題,是經過長時間調研打磨出來的?!蓖蹙龢菍ψ约旱姆桨赋錆M信心和決心。會后,通過反復對接,他們初步說服了施工方,得到了理解和支持。
與此同時,高質量工程正順利推進,在先期開工的重慶至宜賓段,王君樓和團隊對裝配式涵洞、隧道帽檐外翻式洞門進行了積極探索,提高了施工效率及洞門的美觀性,同時還實施智能梁場建造,助推產業體系升級。這些案例讓王君樓和團隊用事實回應了質疑。
西安至昆明高速鐵路地質復雜、隧線比高、特長隧道多,王君樓帶領團隊把隧道工程建設作為品牌創建的攻堅切入點,開展技術攻關,經過近18個月的反復試驗,隧道軟弱圍巖爆破前預支護、全工況機械化高效建造、二襯連續縱向灌注三項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今在施工現場,以大型機械設備為核心,滿足上下臺階施工同時鉆眼、同時起爆、同時出渣,平行推進;實現硬巖全斷面與軟巖臺階工法的簡易快速轉換;拱架單榀實現整體吊裝,配以縱向噴射長度達18米的濕噴機械手,縮短了初期支護施工時間……這些創新工藝都是王君樓夜以繼日鉆研的結果。
“小我”融入“大我” 熱愛傾注鐵路
“那時候就被鋼軌、隧道、橋梁編織出的‘交通畫卷’給迷住了,特別是項目建成后的榮譽感無法用言語描述?!被貞浧鸬谝淮螀⑴c的鐵路項目,王君樓笑著說。
時間回溯到2008年,正在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的王君樓被“5·12”汶川特大地震深深觸動,身在上海的他決定要為家鄉災后重建出一份力。200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他放棄繼續深造和優越的工作機會,義無反顧選擇回到四川參與災后基礎設施重建工作。
入職成都市域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后,參與成都至都江堰鐵路建設、幫助城市快速恢復經濟,是他投身鐵路建設后職業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
作為災后重建項目,成灌鐵路計劃2010年5月12日開通,建設工期緊張。與此同時,王君樓的妻子即將臨盆。一邊是新生命的誕生,一邊是災區人民的新希望,王君樓抱著“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信念,在高度緊張的工期里,跑現場、翻書籍,參與成灌鐵路無砟軌道優化設計,工作之余通過電話關心著妻子的身心健康。
2018年8月的一天,在王君樓的老家四川省閬中市,一家人圍坐在桌前,等待王君樓從西昌回家給孩子過生日,可他們等來的卻是王君樓告知家人自己無法按時回家的電話。原來,王君樓原本調好的假期因為緊急防汛任務需要留守崗位,又錯失了一次與家人團圓的機會。
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四處奔波、輾轉各地,這是一名建設者的常態。王君樓作為攻堅骨干,工作節奏快、強度高。結婚16年來,王君樓和妻子分居在閬中、成都、重慶、西昌等不同城市,一家三口甚至沒有在同一個城市長期生活過。
如今,王君樓仍然奔波在建設一線,以實際行動填補西部地區鐵路的“留白”。在此期間,他開始攻讀博士學位?!艾F在行業變化日新月異,我不能吃老本,始終要對得起自己熱愛的事業?!蓖蹙龢钦f。
王君樓
中共黨員,京昆高鐵西昆公司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曾獲火車頭獎章,成都局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和京昆高鐵西昆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采訪手記:要做就做到最好
王君樓的成長關鍵詞,概括起來就是堅守、學習、熱愛、感恩。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干。確定了目標,就努力去實現,去家鄉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內心最想去的地方。
和王君樓交流的過程中,他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執行力讓人印象深刻。對一名工程師來說,從一紙藍圖到鋪設鋼軌、架設橋梁,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支撐,還要有勇氣投身實踐。
“想到了就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王君樓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他用鐵肩膀扛起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忠實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