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鐵筑路 用技術圓夢
——記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秋義

發布時間:2022-08-09 【字體:

李秋義在整理高鐵軌道設計技術資料。 張啟山 攝
  從三尺講臺前春風化雨、古道熱腸的“李老師”,到高鐵軌道上實干篤行、創新致遠的“義博士”,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秋義,作為公司從中南大學引進的路內知名專家,長期奮戰在高速鐵路軌道工程建設和技術研發領域一線,帶領團隊主持了總長3000多公里的高鐵軌道設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體系。
  從講臺到道床 沖鋒一線逐夢高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2004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這是我國鐵路歷史上第一個中長期發展規劃。
  正是這一年,剛剛取得博士學位的李秋義原本可以留在中南大學繼續做一名老師。為了將自己所學更好應用于工程實踐,他決定放棄學校優越舒適的工作環境,來到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從事高速鐵路軌道工程設計與研究工作。
  從三尺講臺到高鐵筑路一線,李秋義手上的粉筆變成了用于測量離縫的塞尺,腳上的皮鞋變成了便于戶外作業的運動鞋,曾經在學校實驗室里反復研究的模型也成了道床上水泥和鋼鐵軌道。
  世界上第一條修建在大面積濕陷黃土上的高等級鐵路客運專線——鄭西高鐵,是李秋義作為軌道專業負責人承擔的第一個項目。
  當時,國內軌道系統研究相對匱乏。為適應濕陷黃土上鋪線的工程實際,應用于鄭西高鐵的CRTSⅡ型雙塊式無砟軌道需要引進外國技術。但這一技術之前沒有在無砟軌道中應用過,外方無法提供技術支持。
  重任落到了李秋義肩上。他迅速召集團隊,3個月的時間里,夜以繼日潛心研發。最終,他們提出了科學、可行的“道岔區無砟軌道”設計方案,為中國工程師贏得了尊重。
  鄭西高鐵鋪通用時4年。過程中,李秋義帶領團隊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破解了無砟軌道計算理論、設計方法、接口設計、施工工藝等一系列難題,指導施工單位成功創造單工作面日鋪設無砟軌道500米的世界紀錄。
  2009年,國內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此后,李秋義參與國內首條大規模采用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的鄭徐高鐵項目,并帶領團隊首創高速鐵路Ⅲ型板式軌道全單元結構體系,成套裝備克服了外方技術的不足,更加適應我國地理和氣候環境,所采用的預制結構極大提升了軌道的耐久性。
  從追趕到領先 矢志創新勇敢突破
  在高速行駛的中國高鐵列車上,豎立的硬幣,可保持長時間不倒。這背后的奧秘,就是中國高速鐵路軌道設計的持續突破和創新。
  過去火車運行時總伴隨著“哐當哐當”車輪駛過鋼軌接頭的聲音,為了讓列車高速、平穩、安靜運行,通常采用無縫線路技術,將鋼軌全部焊接起來,但這面臨熱脹冷縮帶來的巨大挑戰。尤其是在大跨度橋梁上鋪軌,還需要適應橋梁本身的震顫和變形。
  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外的高鐵建設實踐都無法破解200米以上跨度高鐵橋梁鋪設無砟軌道的難題,要想在橋上實現道岔區無縫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這塊硬骨頭,李秋義決定迎難而上。他深知,隨著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高鐵線路必然會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嶺、江河湖海,破解大跨度橋梁鋪設無砟軌道和無縫線路的難題迫在眉睫。
  2005年至今,李秋義帶領團隊在無砟軌道結構設計、無縫線路、橋上無縫道岔設計等方面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他組建中國鐵建第一軌道工程實驗室,開展了大量運營觀測實驗。從實驗方案的選擇到實驗儀器的選購,從實驗設備的布置到現場數據的采集,他都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有一次,李秋義帶隊在宜萬鐵路馬口河特大橋開展實驗,要觀測最頂點的位移數據,必須用腳手架爬上108.5米的高墩。李秋義從小怕高,但為了保證實驗效果,他還是決定自己爬上去。大橋架在深溝上,爬到一半時,李秋義開始發暈,山風吹來,渾身止不住地抖動,可他最終還是爬了上去。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怕高了,爬六七十米高是家常便飯,最高爬上過128米的高墩。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表彰大會上,李秋義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及應用》,成功破解復雜環境下高鐵橋上無縫道岔技術這一世界難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是我國鐵路軌道工程研究領域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勵項目?!澳壳?,我國大跨度高鐵橋梁鋪設無砟軌道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崩钋锪x自豪地說。
  近些年,從京港高鐵昌贛段贛江特大橋到商合杭高鐵裕溪河特大橋、再到湖杭鐵路富春江特大橋,在李秋義及眾多中國軌道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時速350公里高鐵鋪設無砟軌道橋梁的跨度不斷取得突破。
  從東北到湘鄂 孜孜以求技術報國
  李秋義從小在東北長大,18歲那年去湖南上大學是他第一次出遠門?;疖囈宦废蚰?,窗外綠意漸濃,李秋義的心情也越發激動。但等到放寒假回家時,坐火車卻已是另一番滋味。
  那年,他沒能買到火車坐票,從長沙一路站到北京,34個小時,再從北京到吉林老家,16個小時。算上中間休息的時間,回一趟家需要三四天。
  痛苦的坐車回憶,在李秋義心中埋下了“改變”的種子。在長沙鐵道學院結束本科學業,他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后,他窮盡所學,主持總長3000多公里的高鐵軌道設計,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取得授權專利49項,主編和參編規范及標準7部,推動了我國軌道專業技術的發展和自主創新。
  收獲和榮譽的背后,是艱苦的付出。為保證科研、設計成果能更好地貫徹實施,李秋義在施工過程中總是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向最基層的技術人員耐心解釋設計圖紙、設計意圖和注意事項。
  2013年夏季,華東地區出現持續性高溫。為確保高鐵安全運行,李秋義臨危受命,擔任上海鐵路局高鐵軌道板應急處理技術組組長。連續兩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晚上12點,李秋義帶領團隊上線路勘察。炙烤了一天的鋼軌至少有40攝氏度,熱流從腳底涌上。李秋義和團隊顧不了許多,他們必須在5時通車前摸清軌道的數據及可能發生的病害,并在當天的“天窗”點前給出維修方案。
  惡劣的天氣環境和緊張的工作節奏,讓團隊里一位年輕的工程師累得暈了過去。但在李秋義的帶領下,眾人守住了當時整個華東地區高鐵的安全運營。李秋義也被當地鐵路工務系統干部職工親切地稱為“義博士”。
  2019年底,在裕溪河特大橋項目科技攻關的關鍵時期,李秋義收到父親病重的消息。但當時離開勢必影響項目推進,他懷著悲痛做出抉擇,堅守崗位,完成了最后幾天的試驗項目。等他匆匆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離世。父子未能見上最后一面,成了李秋義心中最深的遺憾。
  現在,李秋義從工作地湖北回吉林老家,只要11個小時就能到達。李秋義笑著說:“在這兒吃了早飯,晚上能回家吃晚飯?!彼丶业母哞F,正是自己曾經參與設計的。
  每當列車駛過自己工作過的線路,坐在車廂內的李秋義都感覺窗外閃過的不只風景,還有自己和團隊日夜奮戰的畫面。他說,這種時候內心總會升騰起一股滿足感。這種感覺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李秋義
  中共黨員,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得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青年獎等榮譽。
  采訪手記
  心有所往 終至所歸
  長期在一線從事技術工作的李秋義,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采訪中,他很少講述自己工作之艱苦,即使偶爾提到,也會立刻強調“我身邊的同事們都是這么過來的”。但是一說到技術問題,他便滔滔不絕,宛如一位正在給學生講課的老師。
  或許,當年站在講臺上的李秋義,也曾告訴學生,“要努力成才、建設祖國”。他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正是這樣做的。
  20多年,3000多公里,李秋義參與設計的高鐵軌道,匯入中國日益完善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托起了高鐵列車的輪軌,也托起了這個從“黑土地”走出來的高鐵博士的初心與理想。
附件:
回到頂部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